本网讯(文/图 王净杰)为深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推动师生情感联结。5月13日,人工智能学院在6502开展《看见的力量》专题心理培训。本次培训由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王嘉丽主讲,通过沉浸式理论解析、情景化案例推演与互动式反思研讨,为全院四十余名教师呈现了一场bifa“教育温度”的深度探索。

“當你說‘你幸福嗎’時,答案往往藏在‘你是否被看見’裏。”王嘉麗以哈佛大學跨越85年的“幸福研究”爲切入點,向在場教師展示了教育中“關系力”的核心價值。她詳細介紹了哈佛兩大經典研究——1938年啓動的“精英群體追蹤”與同期開展的“波士頓貧困家庭青年研究”,兩項研究覆蓋1300余名個體及後代,最終殊途同歸:“人生幸福感不取決于財富或成就,而源于充滿意義感的人際聯結。”
針對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王嘉麗列舉了情緒波動、社交退縮、睡眠紊亂等26項“隱形呼救信號”,帶領教師拆解行爲背後的心理密碼,指出這些表象背後往往隱藏著未被滿足的尊重、認可與支持需求。她通過一段真實師生沖突錄音對比兩種溝通方式:當教師以“指責式質問”回應學生玩手機時,易引發對抗;而采用“一致性表達”——先陳述事實,再表達感受,最後協商方案——則能有效化解矛盾。
培訓尾聲,王嘉麗以約翰·鄧恩的詩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作結,呼籲構建“看見型”校園,提出教師可每日踐行“一次深度傾聽、一句具體贊美、一份需求確認”,從細微處傳遞關懷。學院黨委副書記曾又表示,未來將推出“師生共話沙龍”“心理觀察日志”等長效活動,以“看見”之力,幫助學生找到歸屬感與價值感,讓“看見”從理念沈澱爲文化,從偶然升級爲常態。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本次《看见的力量》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教师提供了“看见”学生、理解学生的科学方法与情感工具,更重塑了教育的价值认知——在“看见”与“被看见”的互动中,师生共同书写温暖而有力的成长篇章。(审稿 曾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