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庆畅 张 璁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裏向中國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曆程,貫穿著一條改革與法治相伴的主線,法治政府建設正沿著這條主線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領改革發展破障闖關,以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聲中,法治政府建設換擋提速,依法行政工作已經駛入快車道:
政務生態清朗起來——“關鍵少數”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各級政府依法決策正在成爲常態,幹部群衆依法辦事贏得了效率和尊重,法治已成爲全社會最大公約數。
依法用權嚴起來——立法與改革無縫對接,制度在改革發展中正從保障跨向引領;政府立法的精細化實現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行政權力不再任性,行政執法越來越規範。
百姓法治獲得感實起來——行政審批結束“長途旅行”,簡政放權讓群衆得到實惠;“互聯網+”助力便民利民,百姓辦事不再跑斷腿……
法治政府建設結出的累累碩果,讓人民群衆暖在心裏、喜上眉梢。
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重大改革于法有據,行政決策不再“拍腦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在前方指引,法治政府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的小康,同時也要實現精神文明的“小康”、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小康”。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爲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明確了這一目標要求。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为政者须率先奉法。”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政府带头守法尊法、严格执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本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就明确提出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當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當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對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人們欣喜地發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依憲施政、依法行政的節拍越來越清晰、腳步越來越堅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依法治理經濟,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問題,避免埋釘子、留尾巴。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處理改革決策與法律制度之間的關系,考驗著黨和政府的智慧。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中央的聲音清晰響亮。
2014年底,中央部署了在全國33個縣(市、區)試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立法銜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但“于法有據”是硬道理。2015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草案)》的議案。國務院法制辦農村司司長左力說:“這是立法與改革無縫對接的一個縮影。”
放開“單獨二孩”、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十八大以來,每一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都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表決,都提前對所涉及的現行法律作出修改完善,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法治是改革發展的可靠保障,厲行法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破解改革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認識指導實踐,實踐凝聚共識,把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成爲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
過去,有的地方政府爲推動“一把手”工程、政績工程,往往是置程序于不顧,隨意決策,造成“爛尾工程”和“民怨工程”頻現。爲防止“決策拍腦袋、執行拍胸脯、走人拍屁股”現象,各地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中把科學民主決策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重大行政決策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征求意見、專家論證、法律審核、風險評估、集體討論等法定程序,在越來越多的地方一個都不能少,保障了重大行政決策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
爲解決責任追究的問題,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終身追責”就像一個緊箍牢牢地套在官員的頭上,“廟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當前,領導幹部學法熱情高漲。政府常務會前學法,已經在許多地方成爲“必修課”。各地各部門在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中,無一例外地把領導幹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列爲重中之重。
抓住“牛鼻子”,把嚴守黨紀、恪守國法的幹部用起來。如今,法治觀念強不強、法治素養好不好,已經作爲衡量幹部德才的重要標准;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早就成爲了考察幹部的重要內容。
隨著法治政府建設的推進,一度“門庭冷落”的政府法制部門忙起來了。在四川省宜賓市政府法制辦,現在1年幹的工作比過去20年都多。在江蘇省海門市,政府法制辦主任成了“紅人”,有人開玩笑說:“市長要聽他的!”原來,該市明確規定市政府的重大決策,必須聽取法制辦意見並存檔。
政府守法,百姓講法。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各級領導幹部法治自覺、法治水平明顯提高,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現象大爲減少,人民群衆對法治的真誠信仰得到更有力的呵護。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法無授權不可爲,法定職責必須爲
制度嚴起來,法治實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政府給百姓帶來的一個直觀感受是“于無聲處聽驚雷”。
政府立法專業精細,爲善治打下堅實基礎。
登錄四川省政府網站,一個關于2016年政府立法計劃征求意見的浮動窗口閃現出來。“我們公布了所有擬納入計劃的立法項目,並對立法項目擬解決的問題、擬作出的規定作了說明。公衆可從中投票選擇自認爲應納入計劃的項目。”四川省政府法制辦的工作人員說。
在基本解決了“有法可依”的今天,經濟社會對立法有了新要求,人民群衆對立法有了新期盼,社會各界已經從對“有沒有”的關心,上升到對“好不好”的關注。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精細立法帶來了法治權威的樹立,“紅頭文件”再也不能滿天飛。曾幾何時,“黑頭”不如“紅頭”好使,“紅頭”不如“口頭”管用。如今,北京、江蘇、四川等地嚴把制度“關口”,堅持“逢文必審”,依法遏制了“法外設權”等亂象的發生。
依法用權是根本,權力監督是保障。伴隨著政府立法的精細化和法律制度作用的彰顯,“法無授權不可爲、法定職責必須爲”越來越成爲各級政府部門的自覺行動。
“如何證明我媽是我媽”,曾一石激起千層浪。政府服務中現實存在的信息封閉、壁壘森嚴的不合理現象,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爲避免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等現象,國務院相關部門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企業代表、普通群衆、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衆辦事創業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公安部、民政部等部門,相繼出台了減免證明的具體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要爲人民用好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如今,透明陽光的政務公開,老百姓看得見更信得過,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實現了以公開爲原則,以不公開爲例外。趕上“互聯網+”的浪潮,建立政府網站、開設政務微信公號、接受群衆信息公開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公衆的知情權、監督權得到了有效保證。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民告官”不再難,權力不再任性。去年5月4日,是全國法院改立案審查制爲立案登記制、實施新行政訴訟法後的第一個工作日。過去被人視爲畏途的“民告官”,那天群衆從遞交材料到繳費立案,還不到10分鍾。
“上訪三年不如上訴一年。”去年以來行政訴訟案件量的井噴折射出法治在百姓心中地位的提升。
群衆法治觀念的增強,反過來也促進了政府部門依法行政思維的強化。爲破解“告官不見官”現象,北京市平谷區政府接受法院的司法建議,完善了程序,還出台了意見,規定了7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情形,如今行政首長應訴率超過了60%。
去年以來,《領導幹部幹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的出台,更使“民告官”得到了各級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和人民群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法治政府的基礎更加牢固。
簡政放權激發社會活力
該放的權力放掉,該管的事務管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
本屆政府成立之初就明確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動靈魂還難”。3年來,各級政府迎難而上,簡政放權大刀闊斧、放管結合紮實推進,每一個動作都成爲老百姓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取消和下放許可事項的“含金量”,鼓勵大衆創業、萬衆創新。
2016年一開年,國務院第119次常務會議就取消了150多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審批事項,加上2015年已取消的62項,兌現了李克強總理在去年兩會上作出的清理取消行政審批事項200項的承諾。
此次放權的亮點,在于變“部門端菜”爲“群衆點菜”。“點菜單”裏既有近年來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政協提案,也有新聞媒體及群衆來信來訪中反映的審批問題,更有以專業調查搜集來的80多萬個企業的意見。
堅決整治“紅頂中介”毫不手軟。“紅頂中介”被老百姓诟病已久,盡管其中利益糾葛異常複雜,清理難度極大,但這場“自我革命”沒有止步不前。經過清理,國務院各部門共430余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中,近70%的中介服務事項,不再作爲審批的必要條件。
3年多來,國務院大力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讓每一項權力都曬在陽光之下。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份已全部公布省級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其中24個省份公布了責任清單,17個省份公布了市縣兩級政府部門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推行地方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促進了簡政放權,提高了政府運作效率。
清權、減權、制權、曬權,權力清單是對政府部門權力“大起底”。有的省級部門行政職權削減5000項左右,減幅達一半,有的地方還建立“行政權力數據庫”,確保權力行使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越來越多的措施登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舞台。不僅要使各級各部門和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明確手中有哪些權力、每項權力該如何行使,讓社會公衆都清楚遇事找誰、怎麽辦理,同時更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固化權力運行流程,實施動態監督管理,爲權力行使加上制度和科技的“雙保險”。
放下該放的,管好該管的。行政執法,是管好該管的“基本面”。3年多來,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成效不斷顯現,“大蓋帽”形象有了顯著改善。
在西安市蓮湖區城管執法局,幹了近20年的城管中隊中隊長陶靖說,工作還是這份工作,心裏卻不那麽憋屈了,原因是那裏開始有了標准化執法,壓縮了執法權力濫用的彈性空間,城管的執法越來越規範,群衆又對城管笑臉相迎了。
在江蘇南京,《南京市規範行政執法裁量權規定》正式施行,明確規定,同一種違法行爲有處罰幅度的,根據違法行爲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劃分若幹裁量階次,並列明每一階次處罰的具體基准。
“請按規定來。”這在越來越多的公安民警那裏成了執法過程中最常說的一句話。從整合執法主體到減少執法層級,從理順執法體制到完善執法程序,行政執法體制大刀闊斧的改革讓行政執法人員充分體會到了“依法辦事”帶來的便利、高效和尊重。
2015年岁末发布的《bifa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让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将展现出更加和谐有序的局面。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2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