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文/周彬)近日,從十堰市黨史學教辦傳來喜訊,我校入選十堰市“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基層示範點,有關工作經驗已作爲第一批示範點典型案例經驗在市級簡報全文刊發。
自全省開展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以來,學校黨委認真落實省委、市委要求,堅持以問題爲導向,將“調查研究、梳理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始終,強化三個機制,聚焦三個服務,把實踐活動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起來,與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與助力社區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和推動鄉村振興等工作結合起來,爲師生、社區和企業解決了一批煩心事、憂心事,確保實踐活動取得實效並持續向縱深推進。
建強三個機制,壓實爲民服務責任
一是強化領導帶頭機制。學校及時成立了以黨委書記、校長爲雙組長的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班子成員積極發揮表率作用,帶頭深入學院、班級、宿舍、食堂、各職能部門、重點建設項目現場、校企合作基地、産學研基地、包聯社區及“三認”對象家中,同師生群衆和社區居民面對面交流訪談,梳理彙總問題清單、任務清單,現場交辦有關部門協調整改落實。截止當前,校領導班子成員已走訪基層190余次,梳理問題28個,辦結21項。
二是強化聯系師生群衆機制。240余名科級以上幹部人人制定工作清單,結合各自崗位職能明確了聯系點和聯系人,分別結對1-5個學院、部門、班級、宿舍或困難學生,常態化深入聯系師生一線,場景化了解師生思想動態,長效化幫扶師生成長。9名校領導在此基礎上還拓展聯系範圍和領域,與黨外代表人士、專家學者、思政課教師、生源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結對,深入服務師生工作學習和成長,所收集和解決問題涉及師生身心健康、課業輔導、競賽指導、辦公環境、住宿條件、就業、食堂餐飲、校園安全、困難資助、居民矛盾、小區改造等多個方面。
三是強化作風監督機制。为确保实践活动见实效、不跑偏,真正解民忧、暖人心,学校成立作風監督组,加强对各单位、部门实践活动的跟进监督,对全校20个二级党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学习传达、发现问题、听取建议等7个方面的情况进行重点掌握,通过交叉检查,取长补短,督改问题,促进工作,确保“下基层”实践活动这一省之要事在学校落实落地。
聚焦三個服務,做實爲民服務文章
一是聚焦服務學生成長就業。堅持領導幹部“學海領航”,爲學子健康成長成才引路。全校110余名中層以上領導幹部與230余名學生結對成爲“學友”,與200余個寢室同學成爲“室友”,這些特別的“學友、室友”定期與結對學生和寢室溝通交流,第一時間爲學生解決所思所想所愁所盼的問題,成爲學生學習生活和全面發展的“知心人、引路人”,以及維護學生利益的“代言人”。開展“萬名輔導員訪萬家”活動,組織全校所有輔導員實地走訪學生家庭,了解學生成長環境,圍繞學生成長微心願,爲學生解困暖心,提升育人實效。多維發力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積極構建“校領導統籌全局、就業部門牽頭組織、二級學院逐層落實、全員共同參與”的“大就業”工作格局,深化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改革,校領導全員出擊,紛紛帶隊深入各地政府、企業、園區開展“訪企拓崗”,爲畢業生牽線搭橋,開拓就業崗位6577個,全方位拓寬就業渠道,力促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學校豐富招聘形式,開展線上線下校園招聘會19場,爲畢業生提供崗位15萬余個,學校2022屆畢業生當前就業情況在全省省屬高校中居于前列,有關工作經驗獲《湖北教育簡報》全文刊發推廣。
二是聚焦服務社會基層治理。作爲周家溝社區的牽頭包聯單位,學校積極履行包聯幫扶責任,深入調研並幫助社區和居民解決了一批問題,如組織黨員常態化輪值、每月派出黨員200余名協助社區開展文明創建、支持建好“黨建+鄰裏中心”、幫三無小區改造水電管網、給居民修補破損雨棚和空調管道、爲空巢老人送上收音機、協助居民辦理家屬去世後事、爲社區“三認”對象定期送上溫暖與關懷等。舉辦“愛心紅暑期夏令營”托管班,除開展語數外常規文化課外,還設置了紅色教育、國學、科普知識等多元化素質課程,解決部分居民特別是雙職工家庭、特殊困難家庭暑假期間孩子無人照看、暑期作業無人輔導的難題,受社區居民熱烈歡迎和多家媒體報道。8月10日疫情期間,爲社區捐贈價值3000余元物資,組織教職工下沈近800人次,在社區13個卡口24小時不間斷值守10余天,嚴格測溫掃碼,勸返外出人員,幫助居民采買轉運物資,協助社區完成轄區內1萬余居民11輪核酸采樣等工作,累計服務時長近6000小時,彰顯汽院力量與擔當,爲社區築起一道愛與責任的堅強堡壘。
三是聚焦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发挥专业优势,帮助郧西县涧池乡孤山村挖掘孤山资源、汉水文化,设计孤山商标,规划旅游景点路线,提升孤山文旅产业发展水平。9月初携手中国人寿在郧西县举办了为期3天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组织学校师资以及农业院所专家,结合郧西“六大产业链”等重点领域,为县域乡村振兴培训乡村产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近300人,助力郧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房县土城村征集、募捐并整理价值3万余元的图书和期刊,为其建成农家书屋,同时收集相关网络资源,为其建成村电子阅览室。(审稿 王镇)